首頁>生活 >
健康碼什么情況下會變色 健康碼是怎么來的? 2020-10-13 15:54:09  來源:蝌蚪五線譜

最近一段時間,身邊總會有人在吃飯、坐公交、逛商場,甚至坐在寢室和辦公室里的時候,突然冒出一句: “我怎么紅了?!”

這時,他身邊的小伙伴們往往也會打開自己的手機,一頓操作之后才如蒙大赦般地長出一口氣道:

“我還是綠的!”

“我也是綠的!”

“你呢?你綠沒綠?”

于是,空氣里充滿了一股令人愉快的氣息。

而能讓這句話被廣大男同胞以十分慶幸的語氣說出口的,大概就只有現在出門必備的健康碼了。

健康碼是怎么來的?

早在疫情之初,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了用來標識健康狀態(tài)的二維碼。它通過支付寶進行申報,經后臺審核后,由系統(tǒng)自動生成,屬于個人。此后騰訊平臺和各省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碼。

只是這時候的健康碼,因為平臺不同,數據不通,還很難做到“一碼通行”,而由于各個平臺采集到的數據并不完備,還會出現不同碼,不同色的情況。

直到2月29日,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正式推出“防疫健康信息碼”,制定了信息碼的接口標準,提供了全國共享的數據和信息碼服務基礎,實現了健康碼在全國范圍內的互信互認。

所以,現在大家手機里的大多數App提供的健康碼,都是將你的身份信息傳輸到由國務院電子政務辦(簡稱國辦)提供的統(tǒng)一服務接口,經過申報、審核(第一次生成時)和查詢后生成的可以“通用”的健康碼。

健康碼是怎么變色的?

簡單來說,它依靠的正是這些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大數據技術,以及國家不斷完善的信息化建設。

首先,作為全國統(tǒng)一的服務提供者,國辦對接了國家衛(wèi)健委、各監(jiān)管部門、交通部門、通信部門等多個部委,包括鐵路、民航、邊檢等多種數據。

然后,各省、各平臺每天也會將各自集成的數據匯聚到國辦,由國辦的服務平臺對這些數據統(tǒng)一處理,最終評估出持碼人的健康風險等級。

以遼寧省政務便民服務平臺“遼事通”中提供的健康碼為例。

它每天都會將本省衛(wèi)健委采集的疑似和確診人群記錄、平臺本身用戶每日健康情況報送(每日打卡)記錄等數據上傳到國辦平臺。

然后,同國辦平臺采集到的其他諸如動車乘坐信息、民航乘坐信息、海關入境信息等進行關聯篩查,以類似“名單命中”的方式,評估出用戶感染病毒的風險。

那么,什么是名單命中呢?

舉個栗子,如果某月某日的航班AB999上發(fā)現了大量的確診患者,經過專家判斷,當天AB999的乘客都有感染風險,并將這個結論上報。那么某月某日的AB999就進入了平臺的高風險名單,如果隔壁老王十分不幸地也乘坐了那趟航班,那么他的健康碼就會變成危險的紅色。

隨著國內疫情的不斷變化、各平臺接入和采集數據的不斷完善,健康碼的評估算法也在不斷更新。

比如在疫情之初,一旦發(fā)現查詢的用戶存在過湖北旅行史,那么平臺會立刻給出高風險(紅色)的評估。同樣,如果某人在某日的打卡中誤點了發(fā)熱,也會被評估為中風險(黃色),從而被攔在菜市場外。

不要問我是怎么知道的……

在這里,筆者不禁要多說幾句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在漸漸地“數字化”,也會產生越來越多十分有用的數據。

我們乘坐公交的信息,駕車出行的ETC記錄等等,如果都能被采集到平臺中,就可以更快地確認我們是否接觸到了感染病毒的人;或者更早找到那些故意隱瞞自己行程的感染者。

我們并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出現大規(guī)模的疫情,大多數人身邊鮮有親朋好友染病或去世,與這些數據的合理利用是分不開的。

同時,健康碼也存在盲區(qū)。畢竟,我們的社會信息和行為數據浩如煙海,任何一個平臺都不可能把如此多的信息采集全,所以健康碼反映的是有限范圍內的篩查結果。

雖然它已經覆蓋了大部分病例的發(fā)現,但如無癥狀感染者或是尚未被發(fā)現的漏報和瞞報,健康碼對此都無能為力。

因此,安全出行不是“一碼無憂”,還應謹記做好自身防護,為你為我為大家,所以少年,不要以為你綠了,就可以到處浪了!

關鍵詞: 健康碼什么情況下會變色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