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熱點 >
德媒:德國人此類技能有待積累和提高 急需“中國技能”! 2018-05-13 22:36:41  來源:參考消息網

德媒稱,中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與中國打交道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大挑戰(zhàn)。德國政府意識到,只有了解中國文化、對當代中國的發(fā)展有全面認識,才能在交流、合作和博弈中取得成果。但德國人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功課要做。

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5月9日報道,德國人的“中國技能”還有待積累和提高,德國需要深入了解當代中國的學術人才,也需要更多會中文的各行各業(yè)的從業(yè)者。這是德國教育科研部、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和外交部5月7日在柏林聯合發(fā)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。

報道稱,報告是由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幾位學者撰寫的。他們以德國教育機構的統計資料為基礎,分析了有關中國的知識在德國中學、大學、職業(yè)教育和專業(yè)培訓中所占的地位,同50多位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社會團體代表進行訪談,匯總了各界對“中國技能”的需求和期待。

德國教育和科研部國務秘書舒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:“德國需要更多了解中國、能與中國伙伴溝通的人,能告訴德國人中國的利益和興趣所在,或反過來告訴中國人德國想要什么,以及如何表述。簡言之,我們需要能夠專業(yè)地與中國打交道的人。”

報告認為,最核心的“中國技能”除了對中文的掌握,還包括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。而獲取這些技能的最佳途徑是在中國學習、工作一段時間。

報道指出,有關中國的知識在德國學校里還是個“邊緣題目”。就連地理、歷史、經濟等教材中,都很少提到中國。這與中國在全球化世界所發(fā)揮的作用,以及對德國的重要意義都不相稱。

報道稱,盡管開設中文課的德國中學和職業(yè)學校總體在增加,但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數年來徘徊在每學年5000人左右。作為對比,法國的數字為每學年3.8萬人,是德國的7倍還多。同時,在德國大學以中文或中國研究為主攻專業(yè)的學生人數甚至有所下降,2016/2017學年的入學新生為484人。

報告認為,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樣的,有的是程序上的,例如申請中國簽證手續(xù)煩瑣;有的是認知上的,比如媒體的負面報道造成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不佳。另外,中文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外語。

報告作者向德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“中國技能”的建議,包括在中學推廣中文作為第二外語,而且越早越好,為中學教師提供進修課程,加強中文師資培養(yǎng);在高等教育領域推進高校學歷的相互承認;創(chuàng)立交流平臺,更好地聚合、協調現有的“中國技能”資源,讓有興趣有需求的企業(yè)、機關和個人全面獲取有關中國的信息。

舒特表示,教育部門努力的方向是,“創(chuàng)造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框架條件,鼓勵他們到中國去學習。比如一個建議是建立雙學位的制度,讓大學生在德國和中國所獲得的學歷能得到對方高校的認可。”

負責德國中小學教育的文化部長聯席會議的國際關系專員克里爾·德卡佩羅表示,各州主管教育部門將對有關建議進行審核,包括在地理、歷史教材中增加有關中國的內容。“理論上當然一門外語越早學越好”,她說,中文課雖然目前只能作為第二或第三外語,但對學生來說這將對職業(yè)前途有幫助。

克里爾·德卡佩羅也承認,在學校教育方面,一些建議雖然很有意義,但涉及到資金問題,以及德國教育政策各州各自為政的現實,短期內恐難以付諸實施。她更看好一些引導個人興趣的單個項目,認為這能激發(fā)年輕人對這個國度及其文化的興趣。

看來,要提高“中國技能”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在文化、教育、學術交流、對外政策方面作長期的投入,需要有協調和規(guī)劃。德國能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,或者說,政府能不能推動更多年輕人認識中國、深耕中國,人們拭目以待。

關鍵詞: 技能 德國人 中國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