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內卷之下,如何找到確定的自我? 2021-11-08 10:52:11  來源:36氪

內容來源: 2021年10月23日,前檐書店和粵海街道辦舉辦的深圳灣新知文化節(jié)。

分享嘉賓:劉擎,華東師范大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,得到App課程主理人。

注:筆記俠作為合作方,經(jīng)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(fā)布。

筆記君說:

廢話不多說,直接上干貨!

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困境中,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,而且現(xiàn)在的生活如此高效,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不確定性和各種各樣的迷茫。

因此,面對這個時代、面對這種新變化隨時可能出現(xiàn)的狀況,每個人都需要成為一個思索者。

一個好的思索者,一定是構建了強有力的底層認知框架和價值目標。

一、重構自我認知框架,三種方式帶你走出迷茫

1.接受現(xiàn)實的不確定性

現(xiàn)在這個時代,你獲得的信息和觀念,是來自四面八方的,它們都在影響著你的生活。這種來自遠方變量的影響,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。

好比曾經(jīng)我們以為進入一個好大學、去一個好公司,發(fā)展的道路就會是寬闊平坦的,剩下的就是一直往上走了,途中所要面臨的問題只不過是走得多快、多遠罷了。

雖然這個認知是清楚的,價值目標也是清楚的,但現(xiàn)實不是如此簡單,現(xiàn)實更加復雜、不確定。

現(xiàn)實層面的復雜和不確定包含了兩層意思:

① 混沌

混沌在宏觀世界里是有規(guī)律和方程解的,但由于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性即便我們知道規(guī)律,也會造成很大的誤差。因為只要發(fā)生一丁點變化,就會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帶來更大的混沌。

② 偶然性

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相互聯(lián)系和依賴的,從傳統(tǒng)社會向工業(yè)社會轉變,由于變量數(shù)量和影響力增加,哪一個變量突然爆發(fā),都會快速侵入我們的世界,導致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偶然性填滿。

接受現(xiàn)實的不確定性,或許已經(jīng)成為我們需要具備的一個底層常識。

2.反思自己的如意算盤

中國經(jīng)濟高速發(fā)展,紅利很多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更容易讓階層流動,只要年輕人愿意奮斗就會成功,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在相當大的人群中是有效的。

雖然中國經(jīng)濟目前仍然在全球是領先的,但沒有像以前那么迅猛發(fā)展。躍遷階層的空間變得非常有限,即使進入了最好的大學、成為最優(yōu)秀的人才,進入最好的大廠,卻總感覺怎么(上升)還這么慢呢?

為什么我們現(xiàn)在的如意算盤不再有效呢?因為它是根據(jù)過往一些有限的變量來制定的。因為你的框架是建立在舊時代的那個框架里,你要把自己的人生局限在“我要勝出、我到了這樣的公司,我就要比同齡人優(yōu)秀”的認知框架里。

優(yōu)秀是什么?如果是比別人賺更多的錢,那這個價值框架是有問題的。

古往今來,很多人未必比別人顯得更優(yōu)秀,也可以過有價值、有意義的生活。

“優(yōu)秀”有各種各樣的,而你卻簡單設定成“我要比人家職級更高、晉升更快、收入更高”,在這樣單一性的框架里,我們很容易陷入定式思維,一旦這個框架被突破了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生活根本沒有辦法回應你的迷茫。

比如有些人在大廠,看到同一年進來的小伙伴三年升了兩級,而自己三年卻只升了一級,更關鍵的是“小伙伴年齡還比自己小三個月”,于是在這個“升級”的框架里,所有的注意力和眼光放在越來越精確、越來越小的格局里,選擇性忽略了自己的另一種“優(yōu)秀”:睡眠可能更好,旅行的地方更多,跟伴侶、友人交流的時間也更多。

3.實踐自己的人生道理

很多人會說:知道很多道理,還是過不好這一生。

因為道理不是你的感悟,你需要的是信任、實踐這些道理,并且真正做到勇敢和獨立。

獨立并不是大放厥詞地說一個宣言,而是在巨大的壓力之下,依然可以保持從容。

二、人生問題不斷,三個視角重新審視自己

哲學不是給答案,而是讓你自己自主思考和反思。

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,也可以是一種見識。有了見識之后,在很多不同的場景當中面臨不同復雜問題的時候,就會有一個大的方向。

時間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和統(tǒng)一標準,因為每個人、每件事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。

1.代入“他者眼光”,反思自己

反思的前提是客觀化、對象化。

“旁觀者清”,哲學的反思要求把你自己作為思考的對象,然后以第三人稱視角看自己。

比如你要去面試一份工作,你可能會想那個公司的HR會怎么看我,我的著裝得體嗎,我這樣的頭發(fā)是可以的嗎,以此代入“他者”的眼光來看待自己。

這方法很管用,無論你是失業(yè)還是失戀,失戀是需要時間的,你需要另外的視角去看。

另外的視角就是反思,它除了要有概念、知識,還要有很多資源和想象力。

2.主動屏蔽“標準答案”的聲音

人的大部分迷茫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要有一個確定性的標準答案,沒有答案的時候,我們就會很慌。

比如小孩子回答老師的問題,老師問:雪化了以后是什么?孩子說是水,然后又說:水化了以后是春天。老師說:這不是標準答案。

孩子是最有個性和創(chuàng)意的,而我們在童年的時候被規(guī)訓一個信條,就是凡事一定要有一個標準答案。

其實,我們需要有這樣的一個心態(tài):人生永遠是一個問題求解的過程。因為你今天的很多問題是你解決了過去的問題之后產(chǎn)生的。

好比你說自己晉升壓力很大,是因為你解決了求職的問題之后才會產(chǎn)生“晉升”的問題;你說要買房,是因為你有了“買房”這個想法的時候才會有買房的困擾,你看,問題是源源不斷的,沒有一套一勞永逸的標準答案。

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問題,你要有一個很強大的能力:不斷解決問題,一旦解決了舊問題,新問題一定會出現(xiàn)。某些特定的技巧會對你有幫助,但是你仍然需要格局、需要眼界,需要主動屏蔽一些外界關于“標準答案的聲音”。

3.從“內卷躺平”中抽離看自己

這一代95后或者00后的年輕人,他們已經(jīng)沒有快速階層遷躍的空間,其所產(chǎn)生的期待和現(xiàn)實世界嚴重不符,所以形成了很強的焦慮和沖擊。

現(xiàn)在,某種程度的內卷是不可避免的。如果完全不接受,完全特別佛系的狀態(tài),你可能會出局。但是另一方面,你全方位地、孜孜不倦地內卷是不必要的。

如果你認為這是不得已的,那你不夠聰明,你去向那些發(fā)明“摸魚學”的學一學,一定有對策。在極端的躺平和極端的內卷之間,有很多策略和位置。

我有一個學生物的中學同學,最后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,因為生孩子,她付出了很多。有一天當她一個人坐飛機,她跟旁邊的老太太說:這幾年,我什么都沒做。

老太太跟她說:但你做了人?。?/p>

她跟我說自己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釋然了,因為她一直覺得生孩子很耽誤事業(yè)。

生活是自己的,我們要從“內卷躺平”中抽離看自己,盡量客觀、清醒。

三、尋找屬于自己的光,成為你自己的四種路徑

1.走出原有洞穴,重新看待過往經(jīng)歷

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光,甚至想成為一束光,也許很微弱,但是想發(fā)光。

光(light)這個詞跟啟蒙(enlighten)有關,把光照亮,從蒙昧當中看到光,看到真理。

這是柏拉圖在《理想國》第七卷里的洞穴寓言:被手銬綁住的奴隸,最后被解除了桎梏,走到洞穴外面看到了光天化日之下的光和真理,從蒙昧當中走了出來。

小的時候,我以為這就是我們追尋的理想的光,這是真善美、是最高級別的,但它吊詭的是:洞穴寓言是一個隱喻,它是用來形容的一個追求光亮、擺脫蒙昧黑暗的過程。

以前一個東北老太太遇到傳教士,覺得洋鬼子好奇怪,不把水叫水,叫鍋頭(英文Water的音譯),因為她只是以自己單一的理解框架,在解釋這個“不可思議”的現(xiàn)象。而是你不再有一個認為天經(jīng)地義、理所當然、不可改變的真相。

走出洞穴意味著我們不再是洞穴里的人,我們看到了光,即便我們沒有看到,我們獲得了一個概念:洞穴性。

從來沒有走出洞穴的人,并不會知道概念都是相對的。好比只知道一種語言的人,是想不到還有其他語言的;只知道一個國家的人,是不會知道還有別的國家。因為他們把這一切想成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。

光是引領我們重新看待過往,看自己曾經(jīng)篤信不疑的信條是不是有可能被修改、被拋棄、被重造,這是重要的。在這個意義上,光不是一束,不是終極的意思,它一個進程。它是一個火把,有的火把黯淡了,但是有新的火把點燃,生生不息。

重新看到了光,你才能重新去講關于那個洞穴的自己過往的故事。

2.展開敘事自我,走出自己的舒適圈

人生的價值,在于能夠講出一個關于自己有意義的故事。

有一種說法叫“走出舒適圈”,我是喜歡舒適圈的人,但會發(fā)現(xiàn)一直待在舒適區(qū)里人其實是不舒適的。我認為看小說、看電影、看讓你思考的東西,不是只讓你滿足的,沒有挑戰(zhàn)的,看所有東西都很舒服,它也是要帶給你新視野的,即使新視野有時候會困擾你,讓你不安。

所以我認為,走出舒適區(qū),會使得一個人不斷獲得新的成事方式。

讀書能夠讓你建立一個關于自我敘事的框架,找到一個關于自己有意義的講法,這就是你的人生。人的自我理解并不是現(xiàn)成的,講好自己的故事需要素材,怎么把它組織起來需要有一個框架,并不是說你的人生在哪兒就可以講,而是你講出了一個有意義的故事,你的自我才存在。

讓閱讀成為習慣,這會使你終生受益。如果人作為一個敘事性的存在,我們仍然需要講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是需要一個更深厚的情感認知資源來滋養(yǎng)。

3.孤獨自我消解,在關系中得到滋養(yǎng)

現(xiàn)在獨居的人非常多,這可能是一種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改變——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產(chǎn)生了新的生活方式。

一方面,我們自己待著很爽,我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,同時能跟自己獨處,發(fā)現(xiàn)自我的可能性;

另一方面,這種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我們對社會的疏離感和孤獨感。

像尼采這樣的孤獨,是完全因為他有真正原創(chuàng)性的重要想法,這是世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獨,大部分人也配不上這種孤獨。

孤獨之所以成為可能,得益于現(xiàn)代社會各種生活條件支持,我們有快遞、有外賣,所以我們對特定人群的依賴減少了。如果還有元宇宙里虛擬的男女朋友,就更不需要社交了。

于是,孤獨成為了一種新的可能生活方式。

對于二三十歲的年輕孩子來說,談戀愛、結婚往往意味著“太麻煩了”。

在日本會把婚姻、愛情、性和生育分開,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。

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是打一張安全牌:我干嘛要付出這么多?現(xiàn)代社會變化太快,好多關系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,經(jīng)常會破裂。

孤獨的生活是一個中間狀態(tài),壞關系的生活是比孤獨要差的,但是好關系的生活是更好的、更精彩的。這和躺平很像,在生活中躺平是低電量運轉,耗能最小、最繁忙的。

如果你有一個好的關系,無論朋友還是伴侶,對方能夠鼓勵并參與到你的事業(yè)中來,反而是非常好的。

4.增加你的熱愛,減少不必要的事情

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是你熱愛的,它能激發(fā)你的創(chuàng)造力、想象力,不是那么日復一日簡單的操作,這需要我們社會結構改變和技術進步。

現(xiàn)在我們很流行工具人的概念,工作已經(jīng)不是我們的手段,而是我們生活的目的。

進了大學對于我來說是最好的,像我就喜歡讀書、喜歡寫作、喜歡跟人說話。但在大學也不容易,因為大學會說:不能隨便寫,要發(fā)表在特定刊物上。

這對年輕人壓力很大。

當勞動不得不在某種意義上工具化的時候,我們需要勞動和休閑之間的界限,我們需要上班和下班之后的自由支配時間。

我們保護一個人的自由、休息和愛好,使他能在那個空間和時間里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,像彩虹合唱團,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是專職在做這件事,但他們在做那件事情是很幸福的。

在理想社會沒有達到之前,我們要越來越多地擴展自由的、閑暇的空間。一方面增加你熱愛的工作,另一方面將不得不做的勞動時間降低到最低的水平。

以上就是我及那天的分享,謝謝大家!愿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的光!

*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筆記俠立場。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筆記俠”(ID:Notesman),作者:劉擎,36氪經(jīng)授權發(fā)布。

關鍵詞: 自我 內卷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