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環(huán)球報道:致富VS守財 2022-12-17 07:54:55  來源:36氪

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,關注科技、商業(yè)、職場、生活等領域,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、新觀點、新風向。

編者按: 1929 年 10 月的股市大崩盤,讓杰西.利弗莫爾成為了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。但卻毀了亞伯拉罕·格曼斯基,甚至奪走了他的性命。不過,4 年后,兩人的故事再次有了交集。致富手段千千萬,但守財卻只有一種辦法。文章來自編譯。

好投資未必和做出好決定有關,而和始終不會搞砸有關。


(資料圖)

致富的手段千千萬,有關如何致富的書也浩如繁星。

但是守財只有一種辦法:將一定程度的節(jié)儉與偏執(zhí)結合起來。

這個話題我們討論得不夠充分。

利弗莫爾與格曼斯基

就讓我們講關于兩位投資者的小故事吧。兩人互不認識,但是將近在一個世紀之前,他們的人生道路以一種有趣的方式發(fā)生了交匯。

杰西·利弗莫爾(Jesse Livermore)是他的時代是最偉大的股票交易員。他出生于 1877 年,早在絕大多數(shù)人都還不知道什么是專業(yè)交易員之前,他就已經成為業(yè)界的一把好手了。到 30 歲時,他的身價經通漲調整后已相當于 1 億美元。

到 1929 年時,杰西·利弗莫爾已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。那一年,股市出現(xiàn)大崩盤,隨后引發(fā)了大蕭條,卻因此鞏固了他的歷史地位。

1929 年 10 月的某一周,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股票市值蒸發(fā)掉了。這一周里面有好幾天都非常黑暗,后來被人稱為黑色星期一、黑色星期二與黑色星期四。

10 月 29 日那天,在利弗莫爾回到家之前,他的妻子桃樂茜(Dorothy)一直擔心會發(fā)生最糟糕的情況,因為華爾街投機分子自殺的新聞已經傳遍了紐約。她與孩子們哭著站在門口迎接利弗莫爾的回來,她的母親則是心急如焚地躲在另一間房里大呼小叫。

根據(jù)傳記作家湯姆·魯比森(Tom Rubython)的說法,利弗莫爾困惑地呆立了好一會兒,才意識到發(fā)生了什么事情。

他隨即向家人宣告好消息:由于他的天才加上好運,因為押注股票會下跌,他已經提前做空。

桃樂茜問道:“你的意思是我們沒有破產?”

利弗莫爾說:“不,親愛的,沒這回事。今天是我賺錢最多的一個交易日——我們的錢多到花不完,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?!?/p>

于是桃樂茜跑進母親房里,請她冷靜下來。

光是在這一天,杰西·利弗莫爾就賺了超過 30 億美元。

在股市史上最糟糕的月份之一,他反而變成了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。

正當利弗莫爾的家人慶祝他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時,另一位男士卻在紐約街頭絕望地徘徊著。

亞伯拉罕·格曼斯基(Abraham Germansky)本來是一位身價千萬美元的房地產開發(fā)商,在咆哮的 1920 年代發(fā)家致富。隨著經濟的蓬勃發(fā)展,他做了 1920 年代末幾乎每一位成功的紐約客都在做的一件事:重金押注高歌猛進的股市。

1929 年 10 月 26 日,《紐約時報》刊登一篇文章,里面用兩段文字描繪一個悲慘結局:

昨天早上,百老匯大道 225 號的律師伯納德·桑德勒(Bernard H. Sandler)接獲弗農山莊(Mount Vernon)的亞伯拉罕·格曼斯基夫人請求,請他協(xié)助尋找她的先生,從星期四早上格曼斯基就失蹤了。桑德勒說現(xiàn)年五十歲的格曼斯基在東區(qū)經營著房地產業(yè)務,并且在股市上投入了重金。

桑德勒還說,格曼斯基夫人告訴他,星期四晚上有位朋友曾在證交所附近的華爾街上看到過她丈夫。根據(jù)她的消息來源,當時她的丈夫一邊走向百老匯大道,一邊將一條電報紙條撕碎,撒落在人行道上。

就我們所知,那一天就是亞伯拉罕.格曼斯基的忌日。

兩人形成了鮮明對照。

1929 年 10 月的股市大崩盤,讓杰西·利弗莫爾成為了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。但卻毀了亞伯拉罕·喬曼斯基,甚至奪走了他的性命。

但時間快進四年后,這兩個故事再次有了交集。

在一夜暴富之后,利弗莫爾躊躇滿志,賭注下得越來越大。他慢慢負債累累,債臺高筑,最終在股票市場上血本無歸。

因為破產而羞愧,他在 1933 年整整消失了兩天,他的妻子到處去找他。1933 年的《紐約時報》寫道:“股票操盤手杰西·利弗莫爾在公園大道 1100 號前面失蹤,自昨天下午三點后就下落不明?!?/p>

后來他終于回家了,但是命運已成定局。最終,利弗莫爾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雖然事情發(fā)生的時間不同,但是格曼斯基與利弗莫爾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點:他們都非常擅長致富,也同樣不擅于守財。

哪怕“富有”這個詞與你完全無關,但是對于不管是哪種收入水平的人來說,通過故事觀察到的教訓都一樣適用。

致富是一回事。

守財卻是另一回事。

活下去

如果只能用幾個字來總結金錢上的成功的話,那就是“活下去”。

在所有成功公開上市的企業(yè)當中,有 40% 的企業(yè)股票市值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蒸發(fā)掉。平均而言,《福布斯》富豪榜的前 400 大富豪每十年就會有約 20% 被趕下榜單,但原因卻與死亡或將財富轉移給其他家族成員無關。

資本主義很難。不過會發(fā)生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,致富和守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能。

想要致富就得冒險,還得保持樂觀,勇于踏出舒適圈。

但是守財需要的技能與冒險相反,你得保持謙遜,你得有財富會以同樣快的速度消失的遠慮。守財要求節(jié)儉,并且接受你的成功至少有部分得歸功于運氣,所以不能仰仗過往的成功經驗,重復采用相同的做法。

美國知名節(jié)目主持人查理·羅斯(Charlie Rose)曾經問紅杉資本(Sequoia Capital)的億萬富豪合伙人邁克爾·莫里茨(Michael Moritz),紅杉資本為什么能做到如此成功。莫里茨說了兩個字:“持久”,他指出,有些風投公司的成功只能維持五年或十年,但紅杉資本卻可以四十年屹立不倒。羅斯問這是為什么:

莫里茨:我想我們總是害怕有一天會遭到市場淘汰。

羅斯:真的嗎?所以是因為恐懼?還是因為唯有偏執(zhí)狂才能幸存?

莫里茨:這里面有很多道理……我們假設明天不會像昨天一樣;我們不能戴著勝利的光環(huán)停留在原地;我們不能沾沾自喜;我們不能假設昨天的成功也能轉化成明日的好運。

又來了,活下來。

造成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,不是“成長”、“智力”或“洞察力”,而是長期堅持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。這種能力才應該是戰(zhàn)略基石,不管是做投資、職業(yè)發(fā)展或開辟事業(yè)都是如此。

求生心態(tài)對理財如此重要有兩個原因:

其中之一顯而易見:很少有收益會大到值得為之傾家蕩產。

另一個是有違直覺的復利數(shù)學。

復利只有在可以讓資產年復一年地增長時才有效。這就像種橡樹一樣:只種一年看不出樹長了多少,但 10 年后就能看出重大變化,50 年則可以創(chuàng)造出絕對非同尋常的東西來。

但要獲得到并保有這種異乎尋常的成長果實,就得熬過各種難以預測的波動起伏。這是人人終其一生不可避免都要經歷的過程。

我們可以用好幾年的時間去弄清楚巴菲特是怎么拿到投資回報的:看看他是怎么選出最好的公司、最便宜的股票以及最好的經理人的。做到這些很難。還有件事情不那么困難,但同樣重要,那就是弄清楚有什么事情他沒有做:

他沒有被債務沖昏頭腦。

他經歷過 14 次經濟衰退,在每一次期間,他都沒有恐慌和拋售。

他沒有敗壞自己的商業(yè)聲譽。

他不會抓住某一種策略、世界觀或過時的趨勢不放。

他不靠別人的錢(他通過上市公司管理投資,這意味著投資者無法撤回資金)。

他沒有把自己搞到累癱,只能離職或退休。

他活了下來。活著讓他長壽,而長壽意味著他可以從 10 歲開始投資,直到 89 歲一直都沒有間斷,從而讓復利施展奇跡。當我們描述他的成功時,這才是重中之重。

為了方便你理解我的意思,你必須聽一聽里克·蓋林(Rick Guerin)的故事。

沃倫·巴菲特和查理·芒格這對投資的黃金搭檔你大概已經聽說過了。但 40 年前,這個組合其實還有第三位成員,那個人就是里克·蓋林。

巴菲特、芒格與蓋林三人總是一起投資,一起去拜訪企業(yè)經理人。但后來蓋林卻好像消失了,至少相對巴菲特與芒格的成功而言。投資人莫尼什·帕布雷(Mohnish Pabrai)有一次問巴菲特:蓋林發(fā)生了什么事?莫尼什回憶道:

(巴菲特說:)“查理和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變成超級富豪。我們都不急著去發(fā)財,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天終究會到來。蓋林其實和我們一樣聰明,只是他太心急了。”

事情發(fā)生在 1973 至 1974 年間,那時候政治經濟低迷,蓋林用保證金貸款借錢融資,當時股市在兩年內重挫了近 70%,所以他接到了要補繳保證金的通知。蓋林于是就將名下的伯克希爾股票賣給了巴菲特。不過巴菲特其實是說:“我買下了蓋林手上的伯克希爾股票?!庇妹抗刹坏?40 美元的價格買進。蓋林被迫因為自己加杠桿而賣出股票。

巴菲特、芒格和蓋林同樣都擅長致富,但是巴菲特與芒格還擁有守財?shù)募寄?,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,能守住財才是最重要的技能。

納西姆·塔勒布(Nassim Taleb)曾經這樣說過:“具備‘優(yōu)勢條件’與擁有求生能力是兩碼事:前者需要依附后者而生。你得不惜一切代價,避免破壞求生的能力?!?/p>

如何守財

把求生心態(tài)應用在現(xiàn)實世界,可以歸結于對三件事的重視:

第一,我想要的不僅是豐厚的回報,更想讓財務基礎牢不可破。如果財務根基穩(wěn)固,我確實就可以認為自己能獲得最大回報,因為我有足夠的時間讓復利創(chuàng)造奇跡。

牛市的時候沒人想持有現(xiàn)金。大家都希望資產可以跟隨股市水漲船高。在牛市時期,持有現(xiàn)金會讓你顯得很保守,但你敏銳地意識到,要是不守住這些優(yōu)質資產,最后有可能就得放棄一些回報。假設現(xiàn)金的年回報率是 1%、股市的年回報率是 10%,中間相差的這 9 個點每天都會讓你心急如焚。

但如果這筆現(xiàn)金能夠讓你不必在熊市期間賣掉股票,實際上你從這些現(xiàn)金賺到的年回報率就不只是 1%,而是有可能高出好幾倍,因為你避免了在絕望、時機不好的時候賣掉股票,此舉為你這一生帶來的回報,很可能遠遠勝過選到幾十支牛市贏家得到的回報。

復利不需要仰仗賺取豐厚回報。只有在很長的時間內不間斷地維持良好的回報,尤其是在混亂與災難時期依然能維持表現(xiàn),才會是永遠的贏家。

第二,計劃是很重要,但每個計劃最重要的地方在于, 要做好實際不會按照計劃進行的應對計劃。

那句話是怎么說的來著?人類一思考,上帝就發(fā)笑(You plan, God laughs)。財務和投資規(guī)劃很關鍵,因為它們讓你知道你當前的行為是否處于合理范圍。但是在現(xiàn)實世界里,很少有計劃在執(zhí)行時能經得起考驗。如果想預測自己未來二十年的收入、儲蓄率和市場回報率,不妨想想過去二十年間有多少重大事件沒人能預見,比方說 911 事件;房地產泡沫與破滅,讓近一千萬名美國人失去家園;股市先是破紀錄地飆升,然后一場金融危機接踵而至,導致 900 萬人失業(yè);還有,當我正在寫這本書時,一場新冠病毒危機正撼動著全世界。

計劃只有在能夠經得起現(xiàn)實考驗的時候才有用。而充滿未知的未來才是每個人要面對的現(xiàn)實。

一個好的計劃不會假裝這一切都不是真的;反而考慮一切,還會給犯錯預留空間。你的財務生活越脆弱的時候,就越需要在計劃當中加入某些特定要素,好讓它更貼近真實情況。如果你的儲蓄率給犯錯留出了足夠的空間,比方說:“假使未來三十年,市場的年回報率是 8%,那就太好了;但如果只有 4%,我覺得也還不錯?!蹦敲矗愕挠媱潈r值就越高。

許多賭注之所以失敗,不在于它們賭錯了,而是因為它們大多數(shù)只有在事情走勢完全按預期發(fā)展的時候,才會得到正確的結果。我們通常把給犯錯預留空間稱為安全邊際(margin of safety),這是金融界里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之一。它有許多種表現(xiàn)形式:節(jié)儉的預算、靈活的思維以及寬松的時間表等,任何能讓你快樂地生活、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東西都算。

它與保守謹慎大不相同。保守謹慎指的是避免一定程度的風險,安全邊際則是讓你提高活下去的機會,在特定的風險水平之下提高成功的機率。它的魔力在于,如果要取得良好的結果,你的安全邊際程度越高,所需要的優(yōu)勢條件越少。

某件事長期來看會得到好處,但短期來看卻幾乎是毫無用處,這種想法并不符合直覺,不過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是這樣運作的。

一般人到了二十歲左右,許多無效、多余的神經傳導路徑可能會被清除,兩歲時就存在的突觸連結(synaptic connections)大約有一半會消失,但是一般的二十歲成人要比兩歲小嬰兒聰明得多。破壞不僅可能是進步的表象,也是擺脫多余之物的有效途徑。

試想一下,假使你為人父母,可以看穿兒女的大腦,每天清晨你都會留意到兒女大腦中的突觸連結減少。你會驚惶失措,你會說:

“這樣不對。這里有東西少了,而且被破壞了。我們需要介入。我們需要去看醫(yī)生!”但是你沒有這么做。因為你每天看到的畫面就是正常的成長過程。

第三,極端性格很重要,這種性格的人會樂觀看待未來,卻又像偏執(zhí)狂一樣緊盯那些會阻礙邁向未來的事物。

樂觀心態(tài)往往被定義為相信所有事情都會很好的信念。不過這還不夠完整。明智的樂觀主義相信機會對你有利,認為隨著時間推移情況會朝著取得好結果發(fā)展,哪怕在此過程中會發(fā)生許多壞事。事實上,你明確知道路上會充滿痛苦,卻可以樂觀地認為事情會朝著好的方向發(fā)展,但是同樣也要知道這條路上處處都埋有地雷,而且永遠都會如此。這兩件事并不相斥。

經濟、市場和職業(yè)生涯通常遵循相似的路徑發(fā)展,也就是走 2 步退 1 步,總體還是發(fā)展的。

以下是美國經濟在過去 170 年的表現(xiàn):

但是你知道在此期間發(fā)生了什么嗎?該從何說起呢……

在九場重大戰(zhàn)爭中有 130 萬美國人喪生。

在此期間創(chuàng)立的公司約有 99.9% 倒閉了。

有四位美國總統(tǒng)被暗殺。

一年之內有 675000 名美國人死于流行性感冒。

發(fā)生了 30 起不同的自然災害,每起至少造成了 400 名美國人死亡。

出現(xiàn)了 33 次經濟衰退,累計時間達 48 年。

預見到這些衰退發(fā)生的人數(shù)四舍五入為零。

股市從近期高點下跌超過 10% 的至少發(fā)生過 102 次。

股市下跌了三分之一的也有 12 次。

年通貨膨脹率超過 7% 的年份超過 20 個。

根據(jù)谷歌的數(shù)據(jù),“經濟悲觀”在報紙上至少出現(xiàn)了 29000 次。

在這 170 年的時間里,我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二十倍,但幾乎沒有哪一天不被悲觀籠罩,盡管那種心態(tài)缺乏確切證據(jù)。

這種同時兼具偏執(zhí)與樂觀的心態(tài)難以長久,因為用非黑即白的標準看待事物,會比接受細微差異更輕松。不過你必須具備短期偏執(zhí)的性格,讓你能熬得夠久,這樣才能利用長期的樂觀心態(tài)。

杰西·利弗莫爾付出了慘痛代價才想通了這個道理。

他把美好時光與糟糕時光結束當作一回事。得到財富讓他以為保有財富是必然的,而且他會一直立于不敗之地。在他幾乎失去一切之后,他反思道:

我有時候會想,對投機者來說,只要能夠學會戒驕戒躁,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都值得。許多天縱英才之所以一敗涂地,都可以直接歸咎于自命不凡的驕傲。

他說:“這種病很貴,對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?!?/p>

譯者:boxi。

關鍵詞: 亞伯拉罕 安全邊際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