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6個方法,教你訓練結構化思維 2022-12-01 07:42:38  來源:36氪

內容來源:11月18日,筆記俠柯洲與易煒老師直播對話內容。


(資料圖)

分享嘉賓:易煒,深耕結構化思維十余年的培訓師,《更好的數據可視化指南》一書譯者。

一、為什么會選擇翻譯這本書?

我翻譯《更好的數據可視化指南》這本書有點機緣巧合。

當時編輯找到我,是希望我?guī)退乙晃粩祿矫娴膶<曳g它,我看了一下這本書,覺得很感興趣,就毛遂自薦翻譯了一些給他看,結果就變成了我來翻譯。

選擇去翻譯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本書有很多結構化的內容。

我們大腦接收信息有一個習慣——更容易接受色彩豐富、形象特殊等等這方面的信息。

而這本書給我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和市面上教操作的書不太一樣——這本書的核心在于探討在什么樣的場景下,為了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,可以選用什么類型的圖表。

這是我也比較認同的一個觀念,也是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一個點。

二、怎么結構化地做自我介紹?

我們往往會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自我介紹。

在我的課堂上,為了體現專業(yè)度,我會說的版本是:我在這個領域里面深耕了15年左右,服務過上百家行業(yè)的領先公司,每年的培訓的量約多少。

如果和朋友聚會或者結識新朋友,為了讓大家了解我是一個不斷探索、愿意接觸新鮮事物的人,我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做介紹:我是一個比較喜歡探索的人,我每年會嘗試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,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。

如果在我的某個愛好的朋友圈里,比如馬拉松的朋友圈里,我會跟他們說我習慣用什么樣的跑法,我一年的訓練量是多少。

所以從自我介紹的角度來說,在不同的場景下會有不同的版本。這也是結構化思考里非常重要的一個點——如果拋開目的、對象和場景去談結構化,其實是沒有價值的。

三、什么是結構化思維?

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向去界定“結構化思維”。

首先,狹義地看,回到市場的角度思考,大部分人都把結構化思考約等于目前的金字塔原理。

簡單說,就是“總分總”的框架結構,還會涉及到邏輯思考、歸納和演繹等等。

但我認為,凡是所有能夠把復雜信息搭建成一個思考框架的過程,就是一個結構化思考的過程。

簡單說,就是能根據自己的目標以及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對信息進行分類,形成一個特定的思考框架,從而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

它涵蓋的信息比較廣,包括博弈論、系統(tǒng)思考等等,我都會把它納入到結構化思考這個領域里面來。

它還可以用“目的”、“對象”、“場景”、“分類”、“關聯”這五個關鍵詞來界定,整個結構化的過程也都圍繞這五個關鍵詞。特別是“目的”、“對象”和“場景”,拋開這三點講結構化的意義不大。

同樣的結構在A場景中可能非常適合,但換一個場景就不太適合了。

我舉個例子。

有一家化工廠把當年的產能提升了10%,工廠的負責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棒的結果,他就申請在總部給所有高管做匯報。

匯報分四個模塊,包括項目背景、項目遇到的瓶頸、分析過程、解決和執(zhí)行方案,最核心的觀點是花了一年時間,把產能提升了10%。

這個框架看上去沒什么問題,就是分析、解決問題的基本脈絡。

但現場才講到3分鐘左右的時候,HR副總打斷他,問他:我們?yōu)槭裁匆滥闳绾翁嵘a能?

這個匯報的總分總框架特別符合邏輯,沒有任何問題。但是對象錯了。

此刻聽匯報的是HR的副總、財務的副總等等各個部門的一把手,如果要在這些高管面前講這件事情,要說的是這10%對于公司產生的相關影響,對于相關協(xié)同部門產生的影響。

從這個角度來說,要梳理五個關鍵詞——你的目的是什么,你的對象(利益相關方)的需求是什么?你在一個什么樣的場合或前提下做這個匯報?我怎么把信息打散之后再做歸類,而不是直接套用一些傳統(tǒng)的框架。

簡單說就是四個詞:想清楚、做到位、寫簡介、說明白。

當我們面對壓力或者挑戰(zhàn)的時候,我們要快速捕捉到事情的一個根本的脈絡。想透事情的根本脈絡之后再開始去做,做完之后,選擇以PPT或數據圖的方式去呈現,或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這件事情簡明扼要地講清楚。

四、怎么訓練結構化思考的能力?

首先,先在自己心里設一個時間概念——這是需要花時間的,我個人花了三年左右。平時訓練,我會分幾個階段去做。

1.場景

選擇一個自己不討厭的場景。

不要總是希望把今天學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,我建議你先用到自己比較熟悉的場景里,或者至少是自己不抵觸,愿意投入時間的場景里。

2.訓練方式

最典型的訓練方式就是物品分類,但不能用電商的歸類方式,也就是不能用家具、家電、文具這樣的分類方式。

當你設定這個限制條件后,很多人就不會分類了。

舉個例子。你在家里給一個3歲的小孩做安全教育,確保他在家里安全?;谶@個目的,你會把家里的物品進行怎樣的分類?

在這種情況下,按照傳統(tǒng)的電商屬性的分類方式,是無效的。

有一個聰明的媽媽是這樣分的:首先把所有的物品分成“可以放嘴里的”和“不可以放嘴里的”,其次再分為“可以碰的”和“不可以碰的”。

她沒有選擇“危險”和“不危險”,因為危險這個詞在3歲孩子的腦海中是沒有概念的,包括“帶電”和“不帶電”也是如此。

你可以不斷地切換“目的”、“對象”、“場景”這三個要素進行練習。

比如公司要辦年會,為了確保物品不遺漏,你會怎么辦?

很多人會按流程,從進場簽到開始到抽獎、回家,把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需要使用什么物料都列一個清單。

清單列好之后,需要安排采買相關的物料,這時就要責任到人,按人去分配采買具體的物料,只要盯人就可以了。

從管理的角度,做到這一步就可以了,所以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方式。

除此之外,結構化思考也和邏輯思考有關。

很多人會覺得自己邏輯不好,尤其是女生。我不認可這種說法。很多男生吐槽女生看不懂地圖,邏輯不好,思路不清楚。我不認同。

舉個例子。如果對家里的化妝品進行分類,女生會根據使用的時間、產品的功效、使用的部位等場景或目的進行分類,但男生是分不出來的,甚至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去做這個分類。

所以我不認同女生邏輯不好這個說法。

3.邏輯推演

在網上找一些邏輯推理題、用偏娛樂的方式訓練歸納和演繹的能力。

通過圖片上的信息去做一些推斷判斷,比如幾個人來露營了,分別是誰做了什么。

當已經具備一定的歸納和演繹技能之后,就不用去考慮歸納或演繹的定義是什么,你會自然地去使用歸納和演繹的方式。

4.事實和觀點

在閱讀文章的時候,識別哪一些是事實信息,哪一些是作者的觀點。很多雞湯文章的故事都是編的,但看上去很像真的。

為什么呢?

因為他們都提到了具體的人物名稱、具體的時間、具體的地點、人物的對話,細節(jié)很豐富,讓你感覺好像這件事情真的發(fā)生過。

卡耐基的暢銷書《人性的弱點》里就有很多故事,我之前隨機抽了幾個進行驗證,發(fā)現基本上都是杜撰的,當然也可能是基于一定的事實進行的改編。

故事為什么會流傳這么久?因為故事本身也是個結構——5W2H:時間,地點,人物,事情發(fā)生的起因、經過、結果。

當你能區(qū)分事實和觀點之后,你會發(fā)現一個很有趣的一個現象——越是沒有什么事實的文章,大家越愿意轉發(fā),因為它撩撥了你的一些情緒。

5.情緒和事情

平常訓練結構化思維的時候,先要識別一件事情——你是先處理問題本身,還是先處理情緒。

在實際工作中,往往會碰到這樣的狀況——你說的很有道理,我也覺得你說的有理有據,但是我就不按你說的做。這在職場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。

原因很簡單——我不爽,我不舒服。所以很多人會采取“殺敵一千,自損八百”的方式。

因此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,你先要去做一個識別和判斷,是先去解決這件事情本身,還是先處理掉相關人的情緒。

6.碎片化練習

從訓練的方式上,如果大家覺得太復雜,你可以把這個維度再降低一點,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做兩個練習:第一,識別什么是事實和觀點;第二,思考不合理現象或變化的原因。

舉個例子。

你現在購買口香糖的頻次高了或者低了?

為什么變高了?

你以前為什么不買?

你現在為什么會比以前買的更多?

是你的需求變化了嗎?

還是你周圍發(fā)生了什么樣的一些變化?

為什么我現在不買了?

是我看不到廣告了,還是他們不做廣告了?

等等等等。無所謂正確和錯誤,只是希望大家可以養(yǎng)成多思考的習慣。

比如,坐地鐵通勤路上,你看到的一些廣告。如果你覺得它們做得很爛,那它們爛在哪里?是定位不準確?還是文案很糟糕?色彩很糟糕?還是其他做得不好?如果你來做,你會怎么去做?

比如,在星巴克排隊是橫向排,但麥當勞和肯德基排隊則是縱向排,為什么?

這些都是隨時可見到的信息和素材,你可以隨時拿來做思考,不會花你太多的時間,也不需要專門去做一兩個小時的專項練習,把碎片化時間全部利用起來。

五、文化不同,思考框架也不同

為什么Excel這種數據圖表是西方開發(fā)的?這背后有很多文化、環(huán)境等大的原因。

但我們其實也有自己的數據圖表,只是整體的思路和西方不一樣。比如太極圖、八卦等都是用圖示的方式傳遞相關的信息,更注重應用。

舉個例子。

HR和員工做績效面談,如果按照“先說事實、影響,再說觀點以及未來的規(guī)劃”的方式,風險是比較高的,很容易引起員工的反感,讓員工覺得你在翻舊賬,情緒立刻就上來了,就很難繼續(xù)下去。

再舉個例子。

如你想跟你的下屬聊一聊最近經常遲到這件事情,你會用什么結構跟他說?

如果按照西方的框架,先講事實(上個月在具體哪一天分別遲到了幾分鐘),后面就沒辦法談了。

該怎么處理呢?

首先,先判斷現在要處理的是情緒,還是績效這件事情。

如果確認了先處理情緒,可以先去做一個鋪墊,比如: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?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困難?

再試著切入主題,比如說:為什么我想了解這些,因為我留意到上個月你遲到了3次。

但一定要補一句:你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。

然后,很多問題都可以問了,包括其他人會怎么看這個現象,你自己怎么看這件事情,再接著去討論之后會如何去調整這件事情。

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有一個處理順序的。

所以,在應用西方的一些框架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利用我們自己的一些框架,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。比如太極,就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

我們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不要把它區(qū)分的那么清楚。我們去做區(qū)分的原因是想把其中的要素抽離出來,看看哪些要素是可以用得上的。

不能籠統(tǒng)地,針對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個模型去操作,因為每一個人當下所面臨的場景是不一樣的。

一個就事論事的人,更希望講事情,不要摻雜太多的一些人際情感,而另一類人可能更希望自己被關注,能夠照顧到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一上來就講事情。

所以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,不要直接套框架。

一旦涉及到人做決策的時候,就一定會有一些人為的因素在里面,人不是完全理性的,不能不受價值觀的影響,也無法僅從邏輯出發(fā)去推理和判斷。

舉個例子。如果你發(fā)現你的另一半為了促成某一個項目收受了50萬的商業(yè)賄賂,你會怎么做?

你可能會用決策矩陣做判斷,加入一些要素,通過打分做出決策。但把人的因素放進去之后,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做法,有人可能會直接舉報,也有的人可能不會。

這背后其實是另一個問題——你做決策判斷的依據和標準是什么?

通常標準有兩類:一類是模糊的,比如價值觀、感受等等;另一類是可量化的,比如金額、道德上的底線。

那么人到底是怎么做出決策的呢?

西方經濟學假設人是純理性的,會在理性的狀態(tài)下去做決策,但后來發(fā)現人其實是局部理性的,甚至大部分人做決策是不太理性的,因此引入了心理學內容,出現了行為經濟學這門新的學科。

管理上一個很重要的點是:我可能不是團隊里面最強的那一個,但是我可以把團隊里面最強的人籠絡到我的麾下。

這是另外一個技能了,但也是一種結構化。管理者可以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去看員工怎么做,而不是你親自去做。

善治者,閑人也。

當然,做好管理,還會涉及到輔導、授權、激勵等其他的一些技術和技巧,包括整合資源、尋找外部合作等等,共同把事情做大做強。

六、小結

首先,這個世界有著非常多的結構,每個結構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學會理解、欣賞、讓它發(fā)揮作用。

我們不可能成為所有結構化的指揮棒,成為所有結構化的仲裁者,要尊重他人,要調整自己的心態(tài),要花時間去練習,在練習的過程中,才會不斷地成長。

這個過程中,可能會有很多挫折,這也是正常的。如果學一項東西沒挫折,就不太正常了。所以你想在這方面有所精進,就要不斷去提升這方面的技能。

其次,我會利用團隊和合伙人的方式達成我的目的。

假設,我的結構化思考能力不是特別強,但我的形象思考能力或創(chuàng)新能力很強,那我可以在我的強項上做到極致,以補齊其他人在這方面的短板,我們就可以合作。

所以,當我們了解完結構化思考的相關內容之后,可以給自己做一個評估——如果我確實需要在這方面有所精進,就按部就班地做一個規(guī)劃,去學習。

如果我不需要在這方面做精進,但我需要這方面的能力,那我可以去尋找擁有這方面技能的專家,一起合作完成一些項目。

回到“為了實現目的”的角度思考,不要局限于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具備某一項技能。

關鍵詞: 訓練方式 就可以了 一件事情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