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在B站找對象的00后,得了「社交分裂癥」? 2022-04-04 16:46:38  來源:36氪

繼交友軟件之后,最近又流行起了一個找對象新工具:求偶視頻

自去年起,越來越多年輕人在B站上發(fā)布「求偶視頻」,頻出播放百萬、千萬量級的爆款,就算新賬號的「小透明」,求偶視頻也有10-20萬不等的播放量。

2021年11月,@我才不是豬U 發(fā)布的視頻《B站的各位單身男同學聽好了》,不僅收獲上千萬播放量,最高時還登上全站排行榜第2名。

(圖片來源:B站UP主@我不是豬U)

在這些求偶視頻里,年輕人借著整活玩梗的名頭,正兒八經地征友找對象,儼然一副有「社交牛逼癥」的樣子。

但矛盾的是,不少觀感活潑開朗、對著成千上萬的陌生人表達自我的UP主都會在視頻的標題或自我介紹中提到自己是「社恐」——社交恐懼癥,通常表現是性格內向、不擅長社交、害怕在公共場合發(fā)言等等。

UP主們口中的「社恐」,似乎并不是借口。中青報在2021年11月發(fā)布的調研結果顯示,在回收到的4854份有效問卷中,80.22%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「社恐」。比如在人多的場合說話,會感到緊張尷尬;在社交場合,會感覺到不自在。

從求偶視頻來看,年輕人就像患上了「社交分裂癥」,一面社恐,一面社牛。兩者看似相互對立,實際卻是年輕人的一體兩面。

01B站被00后玩成「世紀佳緣」

求偶視頻,顧名思義,即用視頻找對象。

視頻內容大致為自我介紹和自己對理想對象的要求。自我介紹通常包括年齡、星座、MBTI、身高、體重、目前就讀學校、專業(yè)、興趣愛好、目前所在城市等等。有的UP主甚至會360度展現自己的樣貌與身材,也有的UP主會簡單介紹自己過去的情史、家庭環(huán)境等。

在@我才不是豬U 發(fā)布的求偶視頻下,密密麻麻累積了接近7萬條的評論回復。其中不乏“B友”們“心動”的痕跡。比如一條點贊10w+的熱評看似憤怒,實則峰回路轉:「真不明白這么年輕可愛的女子怎么會走上這樣一條道路!道德在哪里,尊嚴在哪里,微信在哪里,地址在哪里?」

上個月,UP主@宵衣旰政發(fā)布的視頻《清華理工男卑微求偶》再次引爆B站。有爆款先例在前,如今在B站上以交友、找對象為目的發(fā)布視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。

UP主@咪貓崽子更是直接把本人的院校、QQ號打在了視頻標題上。視頻拍攝于宿舍一角,被勉強當做背景板的白墻上還擁擠地掛著五顏六色的衛(wèi)衣、包包。求偶女生的念白詼諧有梗,頗具B站特色。先說求偶標準:「我對男人的要求不高,身高……1米8以上就行」,再來介紹自己:「我的優(yōu)點是幽默,愛搞笑」,「缺點是我愛吃,愛喝,管不住嘴,邁不開腿?!?/p>

(圖片來源:B站UP主@咪貓崽子)

縱觀這些求偶視頻,主要有3個特征:

一、高校出身,眾生百相

求偶視頻中的年輕人大多出身高校,大專生、本科生、研究生、留學生,不一而足。點進他們的個人主頁,就能進一步看到他們日常上課、吃飯、在宿舍上網課做ppt的vlog。這些還沉浸在校園生活中的年輕人正處于最渴望愛情,也最有精力探索親密關系的年紀。

(圖片來源:B站UP主@你_的鵬)

二、00后,想談專一的戀愛

主動“破冰”的年輕人,大多三句不離年輕、星座和MBTI。

求偶視頻的年輕人也一樣。以大學生為主體的「求偶者們」,大多是差幾歲就要被判「早戀」的00后。他們會主動交待自己的「硬件」和「喜好」,也會比較詳細地羅列對理想對象的期望。

比如UP主@__軌_跡__就表示自己是非常專一的,不喜歡愛玩、愛約的人;希望對象是“江浙滬的,離得近一點”“身高173以上,如果能高就高一點”“適度顏控,適度適度,沒有很夸張”“比較喜歡運動型的,但沒有也無所謂”“人品是最重要的”。

(圖片來源:B站UP主@__軌_跡__)

三、人均社恐

絕大多數積極參與求偶視頻互動的年輕人,他們玩轉B站,卻個個自稱「社恐」。

不管是在標題,還是在視頻中,本人「社恐」的聲明總是第一個被打在公屏上。例如:

【求偶視頻】社恐女大學生來啦!跟風趕個末班車

【求偶視頻】中大21級社恐女大學生的求偶視頻,趕個末班車?。ōh(huán)境嘈雜

社恐女大學生的求偶視頻

這是一個社恐的求偶視頻

……

如果視頻熱度不斷攀升,不少UP主還會向熱心轉發(fā)的網友們懇求:

「請不要再分享我的視頻了!」

「孩子怕被熟人看到!就希望小范圍被看到!」

……

02「社恐」與「社?!沟臎_突

或許是因為“社恐”,很多求偶視頻都拍攝于高校里比較隱蔽的一些場所:無人的宿舍、和飯點錯開的食堂、下課后的實驗室、夜跑回寢室的路上……

有的UP主還會在視頻中表示:自己平時性格極其內向,是鼓足了勇氣才選擇避開旁人拍攝求偶視頻的。如果在拍視頻的過程中聽到旁邊有聲音,還會緊張地停下來,不敢開口說話。

然而這一切關于「社恐」的聲明,都顯得和「求偶視頻」這一載體本身有著莫名的違和感。

很多人質疑「求偶視頻」的初衷。與之相關的討論也溢入了諸如微博、知乎等等社交平臺的討論中。以知乎為例,有類似「為什么b站突然出現了這么多的大學生求偶視頻?」「如何看待b站近期出現大量求偶視頻」等提問。

有答主認為這些求偶視頻帶有玩梗的性質,UP主「以一種非常正經嚴肅的口吻說著一些很風趣幽默的話”」,建議大家不要信以為真;也有答主認為不管是真是假,「都是互聯(lián)網多樣性的一種」。

(圖片來源:B站UP主@小熊貓飼養(yǎng)家)

這些半信半疑的觀點并非毫無道理。在B站這樣一個公開的互聯(lián)網社區(qū)發(fā)布求偶視頻,就意味著有可能會受到成千上萬人對于出鏡人的觀看甚至審視。如果UP主真的對線下面對面的社交感到恐懼,那為什么又有勇氣把視頻掛在公域廣場上呢?

不過,如果進一步深入挖掘00后拍攝求偶視頻的心理,會發(fā)現這些看似有理有據的質疑背后,實際上暴露了部分人對00后的誤解。

人均(自稱)社恐的00后,并非絕對意義上的注意力過敏,更不是生理層面上的交流無能。「社恐」只是他們眼中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方式。

只要連上網線,他們就能搖身一變,成為「社?!?。在互聯(lián)網浪潮的最前端,他們對群體交流、對自我表達,都會有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。

而這,就是人均罹患「社交分裂癥」的00后。

0300后的「社交分裂」

所謂「社交分裂癥」,是一種根據所處空間、所面對人群不同,社交狀態(tài)就會隨之發(fā)生突變,甚至于產生兩極分化的病癥,多發(fā)于現生不適、沖浪不停的00后年輕人。主要癥狀有:

熟人面前歲月靜好,上網立刻鬼哭狼嚎。

線下面基唯唯諾諾,線上論戰(zhàn)頭頭是道。

校友群里隱姓埋名,互聯(lián)網上大殺四方。

……

之前還有個老掉牙的表情包,調侃當今年輕人的社交媒體運用狀態(tài):

朋友圈和微博的狀態(tài)差別,可以算是一樁典型的「社交分裂癥」案例。

相較于微博,微信是一個更封閉、更依賴于現生社交的平臺。要是哪天半夜睡前emo在朋友圈高喊一句「人生不值得」,指不準第二天你香甜一夢醒來時,輔導員就已經私聊轟炸27條心理按摩小tips了。

也因此,年輕人在朋友圈中能夠表現的人格,基本無法脫離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。但微博因其話題、廣場等開放屬性,年輕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社群。他們對熟人圈子嚴防死守自己的微博ID,就是為了盡情享受作為一名互聯(lián)網表演藝術家的自由。

「社交分裂癥」過于普遍,年輕人早就習以為常,自嘲的段子更是張口就來,按斤批發(fā)。可追其源頭,到底是什么使「分裂」成為大勢所趨?

原因之一,是線下聯(lián)結的弱化。

與互聯(lián)網的高速發(fā)展同時發(fā)生的,還有前所未有的現代化、城市化進程。祖輩的單位化社區(qū)生活已不復存在,原生的親族網絡也逐漸式微。出生于市場經濟時代、紛紛涌入大城市求學和工作的00后,對熟人社會知之甚少。

他們所熟悉的社交模式是短暫的、陌生的、功能性的:把配餐放在門口的外賣員、詢問手機尾號的網約車司機、每個月來合租房打掃兩次的阿姨……

早在1951年,德國政治學家漢娜·阿倫特就在《極權主義的起源》一書中,把現代社會中的人形容為「原子化的個體」。在現代社會中,「原子化的個體」是孤獨的、埋頭于物質享受的、完全「私人化」的,這樣的個體普遍存在,并且每個個體之間沒有強有力的聯(lián)系。

從這個視角看,「社恐」幾乎是被刻在了00后的基因里:習慣了人與人之間的遠距離、弱關聯(lián),面對拉近距離、加強關聯(lián)的舉動或需要時,自然難免感到害怕,甚至焦慮。

而另一邊,線上聯(lián)結正在為傳統(tǒng)社交的缺失進行代償。

但這種代償方式并非簡單地將線下社交復制到線上。

在《理解媒介》一書中,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·麥克盧漢提出了「媒介即訊息」的概念。麥克盧漢認為,人際交往的規(guī)模和形式都是由媒介塑造和控制的,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在每一次媒介技術革命之后都會發(fā)生相應的變化。

以求偶視頻為例,如若深究,這很難說是00后對線下相親的一種線上復制。反而是「找對象」這件事本身,已經被線上互動視頻的媒介所改變。

我們看到很多00后的求偶視頻都非常生活化,拍攝時不挑背景、不打燈光、不找角度、素顏上陣的不在少數。對于他們而言,視頻化的表達更自然、更親切,甚至更能夠解放天性、透露真我。但在線下聯(lián)誼的場景下,這些年輕人想必很難如此自在。

(圖片來源:B站UP主@少更生)

這一方面是因為00后早就習慣了鏡頭的存在。他們同時作為觀看者和被觀看者長大,安迪·沃霍爾的15分鐘定律于他們而言就像地心引力一樣鐵證如山。面對鏡頭,他們全然沒有上一代人的懷疑、不適和躲閃。相反地,似乎只有隔著鏡頭,他們的表演才能如魚得水、渾然天成。

這也從另一面解釋了視頻作為媒介方式的影響力。當它最初介入人們的生活時,鏡頭被視為一種入侵日常的異物,背后未知的觀眾使人恐懼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鏡頭對新一代人而言反而成了一種提供安全感的屏障。觀眾實體的消失讓他們能更自如地在鏡頭前、在成千上萬人的屏幕上展示自我。

法國社會學家讓·鮑德里亞在1981年提出的「擬像論」就試圖解釋這一現象:「在現代生活中,影像才是真實的存在,而實物卻不再是真實的存在?!挂曨l這種可被無限次數觀看和分享的媒介,也許比面對面交流更順應00后對社交、對世界的認知。

而今他們對于視頻的應用也早就波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從求偶到求職,從知識分享到搞笑整活,00后對影像的感知和運用能力,要遠超那些出生在信息時代到來前的世代。也因此,視頻里的他們在世人看來,仿佛表演欲一流的「社牛」。但于他們而言,這也許就是最普通、最日常的自我表達方式。

但這也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:今天的00后,是否真的需要傳統(tǒng)的「現實」社交才能獲取生活的意義?線上社交是否能為00后創(chuàng)造出一種新的現實?

或許,00后的線下「社恐」與線上「社?!共⒉皇峭耆盍训?。比如許多00后求偶視頻中,UP主都會提到「能接受異地戀,但最好能在同一個城市」,這樣「有機會可以線下面基」「進行更深入的了解」。

畢竟,從影像傳訊到肉身對峙,只有一屏之隔。而「社交分裂癥患者」,也許只是在這個社交泛化的時代,選擇了將「社恐」/「社?!沟那袚Q鍵,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。

作 者 | 菜乙?guī)奏崟曰?/p>

編 輯| 唐也欽

設 計| 鄭舒雅

關鍵詞: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