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港風回歸,冰廳爆火,港式茶餐廳“網(wǎng)紅”背后還有多大潛力? 2022-03-24 19:13:34  來源:36氪

當我們談到“港風”,我們在談論什么?

是明艷大氣的港式妝容,是多才多藝的香港明星,是味道獨特的粵語歌曲,也是TVB劇里阿Sir們最愛點的鴛鴦奶茶、咸檸七、菠蘿油、咖喱雞飯,以及所有透過港片,感受到的關于80、90年代香港文化的總和。

港風的回歸,可歸結為80、90后的集體懷舊,也可以看作是Z時代對純正港味的重新探索。港風也帶火了港食——上世紀30年代興起于香港的冰廳,“敏華冰廳”、“東發(fā)道茶冰廳”、“文通冰廳”等以冰廳命名的新興品牌紛紛進駐北上廣、杭州等一線城市,從餐廳布局、門店裝修到菜品將港風元素展現(xiàn)到極致,引發(fā)消費者瘋狂打卡,甚至出現(xiàn)了“一天翻臺25次”,“排隊5小時”等火爆場面。

冰廳,不過是港式茶餐廳的前身。其實,港式茶餐廳進入內地已經30多年了,對于大多數(shù)人來說并不陌生,曾經它也是備受追捧的中高端休閑餐,只是眾多“網(wǎng)紅”品牌的出現(xiàn)讓港式茶餐廳再次走入聚光燈下。

在新的消費理念和商業(yè)生態(tài)下,港式茶餐廳作為一個老牌餐飲品類的想象力在哪兒?它在香港本土的輝煌還能否被復制?除了“網(wǎng)紅”現(xiàn)象之外,這些問題,更值得我們去思考。

30年蛻變,從港人食堂到內地新貴

港式茶餐廳生長在中西文化雜糅的香港,成為了一個融合品類,集冰室(冷飲店)、西餐廳、粵菜、香港本土菜的所長于一體。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(zhàn)之后,在英倫下午茶影響下出現(xiàn)的冰室與西餐廳結合成為“茶餐廳”,之后逐步吸納粵式快餐,最后定位在中西式簡餐+快餐。

在港式茶餐廳,你可以喝到奶茶、咖啡、紅豆冰等茶飲,吃到燒鵝、燒鴨、粉面、生菜等粵式菜品,還可以品嘗到三明治、火腿蛋、惠靈頓牛排等西式餐飲,以及西多士、菠蘿包等香港本土的茶點,充分滿足一日三餐加上夜宵的飲食消費需求。

茶餐廳就像是香港人的“食堂”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2020年,香港常駐人口約750萬,近18000家餐廳,其中茶餐廳約6000家,占比高達1/3。每一條街上,都有10家以上的茶餐廳。

蘭芳園茶餐廳尖沙咀店

港式茶餐廳在本土的火爆,很大程度是因為契合了香港文化中最大的特點——“快”。90年代起,“亞洲四小龍”之一的香港商業(yè)發(fā)達,擁有快節(jié)奏的都市化生活。為了匹配香港市民的生活節(jié)奏,茶餐廳打造出一種以“快”為中心的服務,點餐快、出餐快、翻臺快,并且7X24小時營業(yè)。所以,雖然客單價低,但它憑借拉長營業(yè)時間和提升翻臺率,仍然可以保持盈利。

賽道的火爆很快催生了一批連鎖化經營的餐飲巨頭。上世紀60年代起,大家樂、大快活、翠華等品牌紛紛崛起,在本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。隨后,1986年、1991年大家樂、大快活走上資本化和規(guī)范化運營的道路,相繼上市。

90年代起,香港影視文化在內地的風靡,加上香港回歸中國的時代背景,為香港文化輸入內地創(chuàng)造了絕佳的窗口期。天時地利人和,港式茶餐廳“第一代”們抓住機遇進軍內地。1991年,大家樂在深圳開設了第一家店,而大快活則選擇進入京津地區(qū)。2007年,翠華餐廳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店,一度創(chuàng)造了排隊2小時的盛況。在內地市場旺盛消費需求加持下,2012年,業(yè)績表現(xiàn)良好的翠華餐廳最終也在港股市場登陸。

香港茶餐廳品牌的進入引發(fā)了“鯰魚效應”,內地餐飲創(chuàng)業(yè)者也紛紛加入這個賽道,如上海的新旺茶餐廳、避風塘、廣東的新發(fā)燒臘。在之后的30年里,隨著新玩家的加入,以及香港品牌的本地化轉變,港式茶餐廳在內地經歷了一系列的變身。

定位上,部分品牌選擇了利用“港味”這個特色,以及它背后的高溢價能力,定位在中高端餐飲。它們脫離了市井的香港街頭,走上內地一、二線城市大型商場中,以優(yōu)雅的就餐環(huán)境、精致的菜品吸引中高收入的群體,客單價自然也不低。

產品上,“融合”是主旋律。菜式不僅越來越精致,各個品牌也會打造自己的特色,吸納粵菜、臺灣菜、川菜、日式料理、東南亞菜中的一些菜品,比如,避風塘的饞嘴牛蛙,翠華餐廳的東南亞炒粉面,太興餐廳的三杯雞、叉燒皇等。

融合,不僅僅指港式茶餐廳融入其他菜系,反之亦有。如在大眾點評上,排名靠前的粵式早茶品牌點都德,還有粵菜正餐代表陶陶居,菜單中都有港式奶茶、菠蘿包這些港式茶餐廳常見的菜品。可以說,港式茶餐廳賽道越走越寬,與粵菜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。

大眾點評榜單北京熱門榜

在市場布局上,港式茶餐廳成功完成了南下和北上。尤其是大快活、翠華、太興、港麗等品牌,在華南、華東、華北市場全面開花。有一種說法,是港式茶餐廳很難在北方存活。其實不然,雖然南北飲食差距較大,但在人群流動較大、多元文化交匯的北方一二線城市,人們對于茶餐廳的需求依然存在。大眾點評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2年,北京美食熱門榜中排名前十的餐廳中,3家都是港式茶餐廳,而且?guī)缀趺總€大型商場都有1~2家茶餐廳品牌。

在內地市場的助推下,一代港式茶餐廳品牌在商業(yè)上創(chuàng)造了輝煌。2019財年,在大家樂集團合計465家門店中,旗下主品牌“大家樂”餐廳數(shù)量占門店總數(shù)的58%,即269家,其中有162家位于香港,107家位于內地。2019年,太興集團上市。

二次爆發(fā),網(wǎng)紅效應崛起,,描繪品類“第二曲線”

2010年,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,大家對香港不再仰視,香港文化在內地的影響力日漸式微。這時,茶餐廳也顯得不那么“高端”了,港式茶餐廳“一代”們陷入了品牌老化的困境。

2015年,行業(yè)迎來了轉機。在網(wǎng)紅經濟的作用下,餐飲人越來越注重對食品顏值、特色體驗以及背后文化屬性的挖掘,東發(fā)道、合興發(fā)、敏華、文通、肥韜、深井陳記燒鵝等一系列新式茶餐廳品牌相繼崛起,“小熊奶茶”、“漏奶華”、“黯然銷魂飯”、“靈魂豬油拌飯”等原創(chuàng)產品成為了餐廳王牌,高顏值的體驗、創(chuàng)新的吃法,還有從電影電視里走到現(xiàn)實中的創(chuàng)意菜名,再加上唐樓格局、綠白格子地磚、鐵腳木椅紅坐墊等復古味十足的布設,在大眾點評、小紅書、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被瘋狂傳播。

肥韜金牌茶餐廳現(xiàn)場排隊盛況

深圳的肥韜金牌茶餐廳在一年之內開了6家,曾創(chuàng)下3600人排隊的記錄,翻臺率一度超過25.5次;“小熊奶茶”一小時售出過20000多杯;主打簡餐的文通冰室,在廣州同樣創(chuàng)下過一天一店排隊760桌的記錄。

冰廳的走紅,再次證明了港式茶餐廳的魅力并未消失,只是因為年輕的消費者希望感受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港式文化,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崇拜。這與長沙文和友的走紅異曲同工,文和友就通過在氛圍、風格、產品上的全面升級,構建了上世紀80年代的生活場景,讓消費者沉浸式地感受老長沙的文化。

圖片來源:太興官網(wǎng)

當然,網(wǎng)紅現(xiàn)象的背后,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口碑營銷,還有強大的研發(fā)和供應鏈的支撐。以敏華冰廳為例,它所屬的太興集團為上市公司,旗下有太興、茶木、靠得住、敏華冰廳等15個子品牌,強大的資金可以支撐產品研發(fā)和迭代,比如,太興分別在2008年與2018年在香港火炭及東莞開設食品工廠,為旗下品牌餐廳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。

如果把港式茶餐廳這個品類比作一家企業(yè),引用伊查克·愛迪思在《企業(yè)生命周期》的理論,那么它已經經歷了孕育期、嬰兒期、青春期、成熟期、貴族期,在進入官僚期之前,很幸運獲得了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期,或者說找到了第二發(fā)展曲線。

未來潛力,市場空間待釋放,有望成為中國麥當勞

回到當下的餐飲消費場景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港式茶餐廳的市場潛力并未得到充分釋放。雖然一代和二代茶餐廳品牌的成功,驗證了港式茶餐廳的中高端路線和網(wǎng)紅路線的可行性,但他們的“戰(zhàn)場”始終在一二線城市的商業(yè)街,并未像茶餐廳在香港一樣,走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中,比如寫字樓、社區(qū)等。

回顧港式茶餐廳的30年發(fā)展史,再結合目前的中國餐飲產業(yè)鏈發(fā)展現(xiàn)狀,可以判斷的是,港式茶餐廳在產品品類、供應鏈、消費群體、市場空間等多個維度有著天然優(yōu)勢,有望走入社區(qū)、寫字樓、美食街等大眾化飲食場景,做“常餐”,成為中國人的國民食堂。

從產品端來看,品類多、經營時段長、覆蓋場景廣是它的一個優(yōu)勢。在茶餐廳的菜單中,我們能看到40~50道菜品,從早餐的西式面點、粵式茶點,到中午的叉燒類、青菜、米飯?zhí)撞?、炒粉,再到下午茶的茶點、茶飲,最后到晚餐的粉面、意面、牛排等,甚至到夜宵的餛飩、炒粉等應有盡有,一天二十四小時吃飯都可以不重樣。同時,不論是工作餐、休閑還是社交,各種消費場景下,它較為優(yōu)雅舒適的環(huán)境和多元品類,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

從消費群出發(fā),面向的消費群體很廣,包含兒童、年輕上班族、老人等。不像口味較重的火鍋、燒烤、川湘菜等品類,它的菜品口味清淡,營養(yǎng)搭配豐富,幾乎適用于所有年齡層人群。

從運營端出發(fā),產品易標準化,可以通過中央廚房加速制作效率。長期以來,中餐快速發(fā)展的一個主要制約因素就是難以標準化。但介于中式粵菜與西餐之間的港式茶餐廳,有著極大的標準化潛力,像茶點、叉燒、茶飲這些品類,通過中央廚房制成半成品,再到后廚簡易加工,可極大提升服務效率。

當然,標準化并不等于工業(yè)化。隨著現(xiàn)代食品工業(yè)技術、冷鏈運輸技術的發(fā)達,食物的味道和營養(yǎng)在加工過程中可以被最大化得到保留,實現(xiàn)效率與口味的平衡。

避風塘京東旗艦店

從經營端出發(fā),它不僅僅局限于餐飲門店,在零售方面也有開發(fā)空間。港式茶餐廳中的港式茶點和飲品可以被制作成半成品,進入到零售端進行售賣,最大化發(fā)揮品牌的價值。避風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它在線下獲得成功以后,推出的港式茶點半成品在電商平臺也在火爆銷售。而太興集團也于2020年推出了6款全新罐裝食品,包括梅菜扣肉、咖喱牛腩等,除了在餐廳分店銷售,也在電商平臺推出。

除了以上優(yōu)勢之外,港式茶餐廳背后的港式文化屬性,兼具了西方的小資情調和粵式風情,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。同時,粵菜本身的高溢價屬性又能賦予餐廳創(chuàng)收能力。優(yōu)質的賽道,從來就不缺玩家,這也就是為什么,第一代港式茶餐廳式微之際,后起之秀迅速崛起。我們將這類港式茶餐廳稱為新式茶餐廳,一類就是像合興發(fā)茶冰室、東發(fā)道茶冰廳這樣的休閑正餐,一類就像是喜點王、港嘢茶檔這樣的快餐。

麥當勞為什么成功?是因為它在保證食品安全、品質與口味的前提下,在標準化方面都做到了極致,而標準化又反作用于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。它不僅僅是一個餐飲店,更像是普通人的第三空間。即使你不去就餐,也愿意在里面呆坐會兒,或是與朋友聊聊天。每當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,進入麥當勞后,就有一種熟悉的、回到家的感覺。

港式茶餐廳,曾經像香港人的大食堂,未來也有可能成為中國人的麥當勞。

結語

長久的生意,靠的是快速的產品迭代、穩(wěn)定的后端供應,還有優(yōu)秀的產品品質,而不是一時的爆火。港式茶餐廳在內地的30年間,一路從融合創(chuàng)新到網(wǎng)絡走紅,創(chuàng)造了新老選手共繁榮的格局,但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那么未來的機會到底在哪兒?

為此,我們采訪了一位知名的餐飲投資人。他認為,與所有其他的餐飲品類一樣,港式茶餐廳的機會在數(shù)字化。大型連鎖品牌通過構建數(shù)字化的中臺,能夠實現(xiàn)消費者大數(shù)據(jù)洞察、產品快速迭代、經營數(shù)據(jù)分析、供應鏈系統(tǒng)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控。目前,大部分的連鎖港式茶餐廳品牌都初步使用了智能支付、ERP管理等系統(tǒng),也打造了自己的網(wǎng)絡營銷團隊,但很少有企業(yè)能夠實現(xiàn)營銷、供應鏈、經營、財務的數(shù)字化全覆蓋,并打造數(shù)據(jù)的閉環(huán),也就是說利用數(shù)據(jù)分析來反哺客戶服務和產品研發(fā)。

港式茶餐廳的另外一個機會,在高度的供應鏈化。如同我們在前文提到的,已經上市的港式茶餐廳品牌,能夠快速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,是強大的供應鏈支撐。在人力成本、房租、食材成本普遍上漲的現(xiàn)狀下,對于連鎖化經營的港式茶餐廳來說,打造自己的供應鏈,提升產品的預制程度,長遠來看有益于食品安全和成本的控制。

有了數(shù)字化和供應鏈的支撐,不論是做像太興餐廳一樣的正餐,還是像東發(fā)道一樣的網(wǎng)紅餐廳,或是大眾化的常餐,都能如魚得水。港式茶餐廳的賽道,才會越走越寬,越走越遠。

關鍵詞: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