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你的頭皮能聞到氣味?讓它聞檀香味還能防脫發(fā)? 2022-03-03 09:23:15  來源:36氪

你的頭皮能“聞”到氣味,當聞到一種特殊的檀香味時,還能刺激頭發(fā)生長。

雖然聽起來很不靠譜,但是這種“生發(fā)偏方”的確是真的。甚至比什么生姜擦頭和吃黑芝麻更有效。這項研究發(fā)布在2018年的Nature上。

真的不是偏方??!| Pixabay

為了搞清楚這回事,我們先要弄懂為什么頭皮能聞到氣味。

一般來說,我們用鼻子聞到氣味。雖然“氣味”在我們認知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,但實際上也是一個個化學分子。

比如玫瑰的花香就由數百種氣味分子組成,雨后泥土的芬芳是來自土地里的土臭素(geosmin)。當我們聞到氣體的時候,其實就是吸入了這些分子。

因為土臭素的香味很令人著迷,因此也被用在很多香水中。| Pixabay

當這些分子進入鼻腔后,會與我們鼻子里的嗅感覺神經元結合。

每個嗅感覺神經元上都有一種叫做嗅覺受體的東西。你可以把它們想象成積木:只能與一種特別的氣味分子結合,比如某種花香。然后,這些神經元就會將氣味分子的信號轉變?yōu)殡娦盘?。經過一系列的信號傳遞后,這些信息到達了大腦皮層,我們就產生了嗅覺。

嗅覺受體(左下藍色)在嗅感覺神經元里就像一個特別的積木。| ib.bioninja.com.au

所以,嗅覺受體(Olfactory receptors,ORs)其實就是能夠我們能聞到味道的關鍵。它們能選擇性吸附氣味分子,然后再進行一系列化學反應。

一般來說,氣味都很復雜,不只有一種。就比如說雨后泥土的芬芳除了泥土味之外還有各類植物的香氣。我們人類共有400種嗅覺受體,它們會組合起來編碼數百萬種氣味,讓我們感知到非常復雜的味道。

嗅覺受體間彼此組合,能讓我們有非常豐富的嗅覺體驗。| Pixabay

因此按理說,有嗅覺受體的地方,其實就能“聞”到氣味。

研究者就發(fā)現,原來我們身體的很多地方,都有嗅覺受體的存在。不止是鼻子里,科學家在呼吸系統(肺、呼吸道),消化系統(胃和腸道)、膀胱、胰腺等地方都發(fā)現了味覺受體。

研究者們認為,在這種地方聞到味道,其實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。因為它們能夠幫助檢測周圍的微環(huán)境,保證身體的安全。

不止鼻子能聞,舌頭、呼吸道、膀胱都能聞(?| Giphy

而2018年,科學家就發(fā)現,原來頭皮上也有一種特定的嗅覺受體——OR2AT4。而更為驚奇的發(fā)現是:這可能是一種預防脫發(fā)的新方法?

當OR2AT4聞到一種特定的人造檀香氣味時,它會促進毛發(fā)生長因子的表達和分泌。研究者給20個人試用了這種“嗅覺療法”后,發(fā)現他們每天的脫發(fā)情況的確有所減少。

這表明我們的頭皮是真的能感知到這種檀香味,并且還能順便把脫發(fā)問題解決了。

順便一提,研究者用的人造檀香氣味是特定的,叫做Sandalore,是由一家意大利公司生產的。如果是別的檀香氣味劑或者天然檀香油,沒有促進頭發(fā)生長的效果,所以你家的檀香氣味劑有可能并不行

?希望這種特殊的香味生發(fā)劑能快點量產

你能想象一個沒有嗅覺的生活嗎?

嗅覺并沒有視覺那樣直接具體,它的重要性經常被忽視。但你可能并不知道,氣味對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。

研究發(fā)現,某種特定的氣味可以引起情感和回憶。有些老人聞到熟悉的氣味時,甚至能夠想起幾十年前自己兒時的場景。

聞著味道就可能找回從前的記憶。| Giphy

而失去嗅覺的人生活也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。比如食欲不振,交流障礙或更加嚴重的社交障礙。而有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早期也有可能先出現嗅覺上的問題。

在我們生活中,也常常與氣味為伴。研究就發(fā)現薄荷的味道能夠振奮心情,玫瑰花香能讓人平心靜氣,這的確是氣味帶來的神奇作用。如果你聞到了一個人身上的香味,可能會對TA的第一印象更好。

心情不好的話也可以用香味來調節(jié)一下。| Pixabay

另外,每一個人都對氣味有不同的感知。雖然我們只有400種嗅覺受體,但我們其實有超過900種編碼嗅覺受體的基因,而每個人都會有500種不起作用的基因。

這就意味著,我們每個人失去的嗅覺可能是不同的?!凹字厶?,乙之砒霜”。含有醛類物質的香菜就是典型,有些人會覺得香,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難以忍受。

也沒必要爭個高下。畢竟嗅覺受體不同,能怪誰!

小編是香菜黨,你呢。| Pixabay

最后:江湖上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:說大便的味道稀釋10000倍就是茉莉花的香味,其實也不是。雖然糞便和茉莉花的味道中都含有一種成分叫“吲哚”,但吲哚也只是茉莉花香數百種氣味分子中的一種。

所以就算再怎么稀釋,大便也只能是大便,茉莉也還是茉莉。

茉莉:說我聞起來像屎味兒?這鍋我不背!

參考資料

https://docs.qq.com/doc/DU0dPR1B3cmRvWHVk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“把科學帶回家”(ID:steamforkids),作者:萬物,36氪經授權發(fā)布。

關鍵詞: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