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Keep 別走了,跑起來 2022-01-27 21:11:08  來源:36氪

Keep顯然是沒把握好線上健身的風口。

疫情最初爆發(fā)的兩年前,居家隔離的健身愛好者們從健身房走向了Keep。根據極光大數據統(tǒng)計顯示,這個新興線上健身App的日活,2020年1月初還不足300萬,到了3月24日已經飆升至850萬以上。

公司的估值也水漲船高——2020年年中,Keep完成8000萬美元E輪融資時,估值已高達10億美金,躋身獨角獸之列。半年之后的F輪,即2021年1月時,Keep的估值又翻了一倍,達到了20億美金的級別。

這些屬于Keep的高光時刻,卻未能保持。曾經瘋漲的日活,在隨后的幾個月內持續(xù)走低。

根據2021年年中,Keep在非交易性路演中披露的數據顯示,Keep的最新DAU為600萬,MAU3100萬,沒能追上2020年3月的峰值。

Keep日活 圖源/極光

一方面是因為“線上健身”這片過去不溫不火的藍海,已被用戶和資本察覺,B站、小紅書等內容平臺的健身版塊都初具規(guī)模;另一方面,Keep作為海域的先行者,也沒能像市場期待的那樣抓住風口進一步破圈。

“自律給我自由”,這是keep寫給用戶的開屏詞,或許也是制作團隊自己的堅持。曾擁有一手好牌的Keep,沒能讓用戶在自家平臺上持續(xù)保持自律,也沒有收獲更多自由的空間守住曾擁有的市場份額,為自身創(chuàng)造更廣闊的自由空間。

01知識付費的冷場

AI藍媒匯采訪了幾位Keep的 “流失用戶”, 聊起自己跟Keep的分合,他們大多提到了疫情,和疫情之后各個平臺健身內容的變化。

最開始,大家提到線上健身,Keep幾乎是第一和唯一的優(yōu)質選擇。但隨著健身計劃的推進,有些用戶漸漸發(fā)現上面的付費項目變多了。

與此同時,小紅書和B站等大平臺上的健身內容正在高速增長,不少高質量的內容制作者在小紅書、B站上,分享健身教程、心得體驗、知識科普,而且完全免費。

這種內容模式上的差異,與公司發(fā)展階段和平臺大小相關。Keep在健身賽道狂飆多年,需要謀求商業(yè)化,以跑通商業(yè)模式實現上市。而小紅書、B站等平臺,作為健身內容領域的新入局者,自然更傾向于投入資源去跑馬圈地,補充內容生態(tài)。

但對于那些新加入的“泛健身”用戶來說,內容體驗的上對比是非常直觀的。

同樣是健身課程,Keep一直保持的風格是“專業(yè)”和“簡潔”,進入課程之后,除了動作和節(jié)拍外沒有任何額外內容。

Keep健身課程 圖源/Keep

而其他平臺一些播放量較高健身課程,不僅可以免費觀看,在教學過程中還穿插了動作的拆解和詳細健身知識、技巧的科普。

B站up主@周六野Zoey的健身課程 圖源/B站

雖然健身很累,但和keep課程的“精簡”“硬核”相比,這些大平臺的課程體驗無疑更豐富,也更“好玩”一些。或許Keep的模式效率確實更高,但天差地別的互動量、瀏覽次數也說明了問題——相比于純粹的硬核健身動作,“泛健身”用戶更青睞有意思的課程。

隨著市場上競爭者的增多,在運動品類內容生產上,Keep要對標的友商已經變成了其他更有實力的綜合性內容分發(fā)平臺。

而且,在國內的互聯網環(huán)境下,內容領域的“知識付費”其實一直很難被市場驗證。

“知識付費”這個概念,早年間評價大起大落。在眾說紛紜的討論中,邏輯已經被拆解的比較徹底了——通過講故事來販賣焦慮,綁架用戶的神經。

整個流程,套到健身內容上并不難:告訴用戶不健身的危害,周圍人健身群體的內卷,焦慮自然就來了。但這種焦慮,是否能轉化為用戶愿意并持續(xù)付費的需求,恐怕沒那么絕對。

到現在,知識付費的風口早就過去了。在購買和白嫖之間,幾乎不需要猶豫,用戶一定會選擇比Keep更劃算的那一邊。

02商業(yè)化困局依舊

有限的用戶基礎,也讓本就轉化率低的知識付費模式在Keep這里更加艱難。

作為垂直內容類平臺,Keep的用戶粘性和ARPU值本應高于其他綜合性內容平臺。而根據去年Keep公布的數據估算,現狀并不樂觀。

2021年一季度, Keep的用戶粘性約為19.4% ,B站則達到了28.55%,同樣垂直類平臺起家的小紅書,這一數值高達36.4%,幾乎是Keep的兩倍。

在營收方面,Keep的盤子也一直沒能做大。

根據市場消息顯示,Keep2019年總營收為6億元,2020年總營收超11億,雖然有較高增幅增長,但這樣的體量,對于成立八年估值、20億美元的行業(yè)獨角獸企業(yè)來說,算不上及格——會員、增值業(yè)務,主打知識付費商業(yè)模式,Keep可能沒有徹底跑通。

這還是Keep所有商業(yè)化項目中毛利率最高的一項,其余的廣告、電商、實體健身房等企劃,更是需要有規(guī)模的用戶數量,才能轉化出可觀的經濟效益。

自2016年起,Keep在電商板塊陸陸續(xù)續(xù)上線了包括運動服飾、器械、健康食品等運動周邊,還設計并發(fā)售了一款和小米、華為這類智能硬件大廠外觀、功能相仿的運動手環(huán)。

Keep運動手環(huán)

但前者賽道早已非常擁擠,后入局的Keep跟傳統(tǒng)運動服飾、器械品牌相比缺乏基因和口碑;后者跟那些移動終端、智能硬件的大廠相比,又在技術先進性和便利性上沒有比較優(yōu)勢,很難搶占市場。

在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布局的Keepland健身房,作為實體店本身就面臨成本回收周期長的問題。健身行業(yè)的特性,導致互聯網用戶的線下轉化率非常低,運營邏輯也和線上完全不同,單憑狂熱粉絲或是健身愛好者的熱情很難維持經營。而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疫情封控,在給Keep移動端帶來紅利的同時,也消解了實體店本就不多的客流。Keepland在北京青年路的門店被關閉,上海地區(qū)的門店更是全部撤出。

Keepland健身房

打開Keep,暗色背景上,一句“自律給我自由” 格外醒目。自律,是健身者的共識。但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將“自律”擺上互聯網、塞給用戶去實現平臺認同,并不現實。

Keep若想真正破圈,覆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,就必須從用戶的需求出發(fā),把定位在專業(yè)維度的內容下沉、擴充。有因果、有故事的內容生態(tài)閉環(huán),才能讓Keep建立真正的商業(yè)壁壘,帶來穩(wěn)定的“健身自由”。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AI藍媒匯”(ID:lanmeih001),作者:逸,36氪經授權發(fā)布。

關鍵詞: 別走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