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城市生活 >
地質專家馬瑾:科研成果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強 2019-09-06 08:33:34 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社會頻道

人民網(wǎng)北京9月5日電(記者孝金波、實習生賀鑫城)今年2月,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亞失穩(wěn)項目啟動會成功召開。而僅僅在6個月前的2018年8月12日,這個項目的發(fā)起者,也是亞失穩(wěn)模型的提出者——馬瑾院士,在主持完最后一次立項研討會后,永遠地離開了。

再往前追溯一個月,擁有64年黨齡、62年潛心科研的馬瑾參加黨支部活動時說:“只要對國家,對老百姓有用處的就去做。地震科學研究是我們的責任,我們做的每一點工作,取得的每一個進步,獲得的每一個發(fā)現(xiàn),都是對地震科學的貢獻……”

學術報國:科研成果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強

上個世紀30年代,馬瑾出生于江蘇如皋一個重視教育的大家庭。新中國成立之初,毛主席號召“開發(fā)礦業(yè)”,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地質工作的熱潮。適逢青年時期的馬瑾,在時代的感召下,堅定地考取“北京地質學院”,從此與地學結下不解之緣。畢業(yè)后,她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,由于表現(xiàn)突出,被國家選中,派往蘇聯(lián)攻讀博士學位?;貒螅s上熱火朝天的石油會戰(zhàn),馬瑾再次把個人業(yè)務專長同國家需求緊密結合起來,積極投身于油氣構造研究,提出了“巖性組合決定構造變形組合特征”的新認識,并在油氣勘探研究中發(fā)揮了重要指導作用。

1966年,邢臺發(fā)生地震,在黨的號召下,馬瑾將工作重點轉到地震領域。當時我國的科技水平和工業(yè)生產(chǎn)能力與蘇聯(lián)存在較大差距,面對一窮二白的狀況,馬瑾認為要先做起來,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。她說:“我們先想辦法在實驗室做實驗、找規(guī)律,來幫助我們理解野外的事。”經(jīng)過不斷的努力,她帶領團隊先后籌建起相似材料和光彈實驗室、巖石力學實驗室、構造變形物理場實驗室,由于實驗結果直觀,這些實驗室成為來所訪問的國內外學者必到之處。

八十年代,實驗室被批準為“國家地震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”,本世紀初,中國地震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——“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”在馬瑾的不懈努力下,終于成功組建!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努力,構造物理實驗室的觀測手段越來越豐富,很多儀器和軟件都靠自己研發(fā)。她常叮囑:“真正適合科研用的儀器不是用錢就能買得到的”。2016年,荷蘭烏德勒茲大學科研團隊來訪,對這些自主研發(fā)的設備贊不絕口,并表示“要把實驗放到中國來做”。日本、英國等多個國家學者也慕名來交流學習。

早期,中國構造物理學沒有自己的專業(yè)學術機構,在馬瑾的推動下,“中國巖石力學和工程學會高溫高壓巖石力學專業(yè)委員會”和“中國地震學會構造物理專業(yè)委員會”相繼成立。在這些新的平臺上,她力邀國際著名學者來華,主辦多次國際學術會議。

為人師表:一切趣味都在學習、思考和探索中

馬瑾常教導學生:“科學研究比較枯燥,一切趣味都在學習、思考和探索中。表面平靜如水,內心卻是轟轟烈烈的”。蘇聯(lián)求學期間,馬瑾經(jīng)常一個人,一匹馬,沿著斷層開展科學考察。工作中,馬瑾高度重視野外調查的一手資料,一生足跡遍布全國,82歲還到滇西北布設臺網(wǎng)。

2011年,在大量研究基礎上,她首次提出了亞失穩(wěn)模型,認為“預測地震,關鍵在于抓住地震前的亞失穩(wěn)階段”。隨后,她帶領團隊獨立思辨、認真求證,不斷豐富完善。她對學生們說:“科學研究好比畫狗與畫虎。研究成熟度高的方向好比是畫狗,狗大家都很熟悉,因此需要你在前人基礎上做更深入的工作;亞失穩(wěn)研究好比是畫虎,見到虎的人比較少,可參考的資料也少,但是你畫出來的就有新意”。

“名為公器不多取,利為身災不多求”,這是馬瑾辦公桌上的隨筆抄錄。她在地質所家屬院的住房多年來一直免費給學生們住。有學生不好意思,要交些租金,她卻拒絕說“你幫我照看房子,是我要謝謝你”。

8月29日,馬瑾的學生卓燕群在中國地震局舉辦的先進事跡報告會表示,馬老師的一生是堅守初心、科學報國的一生,是追求卓越、不斷創(chuàng)新的一生。她用自己對黨和國家的深厚感情,對地球科學和地震事業(yè)的熱愛和執(zhí)著書寫了精彩人生,是我們永遠學習和景仰的榜樣!

關鍵詞: 地質專家馬瑾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